編者按
沿著高速遍覽中原,是振奮之旅,是傳承之旅。
來到焦裕祿精神的發源地蘭考,當年,焦書記帶領蘭考人民栽下一棵棵泡桐樹,筑起防風固沙的屏障。如今,蘭考圍繞泡桐樹做文章,逐步培育壯大的特色民族樂器產業成為一張亮麗名片。
踏上革命紅城新縣的土地,這里有5.5萬名優秀兒女為革命勝利獻出了寶貴生命。而今,一批批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干部重溫當年崢嶸歲月,叩問為了信仰無畏犧牲的初心。
打卡濮陽,“將軍渡”里聽濤聲,“紅色堡壘”顏村鋪崢嶸屹立?!爸性t都”單拐村,鄧小平上馬踩過的青石干干凈凈,宋任窮栽下的石榴樹又發了新枝。
行走“小延安”確山縣竹溝,一批又一批前來參觀的干部群眾,誓要繼承好革命先輩開創的事業,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。
沿著高速看河南,看一看過去,是血與火鑄就的歲月,英雄之氣縱橫激蕩;望一望未來,一座座精神豐碑,激勵我們懷揣夢想,行穩致遠。
泡桐花開 蘭考馨香
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龔硯慶
沿著連霍高速一路向東,待看到兩側農田間不時有大片小片的泡桐林閃過,一簇簇紫紅色的泡桐花掛滿枝頭時,蘭考就到了。
泡桐花開的時節,蘭考滿城馨香。4月28日上午9點左右,從高速公路下來入城,這座現代化的區域中心城市,活力正盛,魅力十足。
在蘭考縣展覽館焦裕祿像前,百名學生和教師一起,用泡桐制作的古箏來演奏紅色經典歌曲。資料圖片
4月16日至18日,以“泡桐花開千頃澄碧”為主題的2021蘭考桐花節在這里舉行,一時賓朋云集、鄉賢齊聚,泡桐樹下,人流如織,紛紛為新時代的蘭考新面貌點贊。
在蘭考,泡桐是一棵樹,更是一種精神,一個跨越時代的見證。
這個歷史上多災多難的窮地方,“一歲三災,三年大旱,四年大澇”都是當時真實情況的記錄,尤其是黃河多次決口,在蘭考形成風沙、鹽堿、內澇“三害”。
蘭考是焦裕祿精神的發源地,正是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以“敢教日月換新天”的氣概,栽下一棵棵泡桐樹,筑起防風固沙的屏障。如今,蘭考圍繞泡桐樹做文章,培育形成了年產值20億元的特色民族樂器產業,成為當地一張亮麗名片。
“我們村106戶中,85戶有作坊,制琴、制箏或生產相關配件,大家都從泡桐上掙了錢,又一次實實在在享到了焦書記的福?!眻仃栨傂靾龃宕迕?、當地第一代學到制琴技術的徐老大笑著說。
近年來,蘭考致力于打造特色旅游品牌,依托弘揚焦裕祿精神、發展泡桐木制品產業,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、黃河生態資源及鄉村旅游資源,開發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,穩步推進文化旅游強縣建設。
踐行綠色發展理念、厚植最美生態底色,蘭考在產業謀劃和發展的過程中,也始終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,先后引進恒大家居、TATA木門、光大國際、瑞華電力、奧吉特、綠源、首農、花花牛、蒙牛等企業,形成了品牌家居、循環經濟、綠色畜牧三大主導產業,夯實了富民強縣基礎。
“舉辦桐花節的目的,就是要將蘭考傳統民族樂器、木制品加工等產業推向全國、送出國門,促進蘭考文旅產業融合,進一步提高蘭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,向社會各界朋友展示一個‘拼搏、開放、生態、幸?!男绿m考?!遍_封市委常委、蘭考縣委書記李明俊說。
【紅色傳承】
蘭考縣委組織部干部監督室主任王金現:
在多個崗位的歷練中,我一直踐行焦裕祿同志“三股勁”,爭當崗位“排頭兵”,力做群眾“貼心人”。
鄭州大學醫學院大三學生李飛龍:
趁著假期來到焦裕祿紀念園,就是為了瞻仰我心中的榜樣,我崇拜的英雄。
焦裕祿紀念園管理處副主任董亞娜:
作為焦裕祿事跡的講述者、焦裕祿精神的傳播人,我們組建了焦裕祿精神宣講團,赴全國各地開展焦裕祿精神宣講活動,平均每年宣講近百場,讓焦裕祿精神在新時代持續煥發新活力。
守護好精神血脈
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楊曉東 通訊員 高君瑞
4月的天中大地,春意正濃。
從駐馬店市驅車上京港澳高速,而后轉新陽高速一路西行,約50分鐘的車程后,便抵達有著光輝革命歷史的確山縣竹溝鎮。
在這里,一面面紅旗迎風招展,英雄之氣在青山綠水間縱橫激蕩。
作為民主革命時期中共重要根據地之一,1926年這里便建立黨組織,點燃革命火炬??箲饡r期,竹溝曾是中共中央中原局、河南省委、竹溝地委、竹溝縣委等四級機構所在地,通過舉辦黨訓班和教導隊等形式,培養了大批黨、政、軍干部并分配到大江南北、淮河兩岸,組建新四軍二師、四師、五師。
游客參觀竹溝革命紀念館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楊曉東 攝
“在民族危亡之際,他們接力擎起奮勇抗爭的革命火炬,奏響了‘不做亡國奴’的中原抗戰最強音?!泵鎸σ慌忠慌皝韰⒂^的干部群眾,竹溝革命紀念館館長魯金亮時常講。
90多年,彈指一揮間。曾經的紅色熱土,如今舊貌換新顏。
近年來,借助中國農加工投洽會、國際農產園兩大載體平臺“強磁場”的威力,駐馬店持續筑巢引鳳、招大引強,打造千億級農產品加工產業集團,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躍升至1710家,農產品加工業年產值近1900億元。
依托產業發展實際,駐馬店招大引強促產業升級。食品、裝備制造、輕紡、能源煤化工、建材、生物醫藥等傳統產業得到改造提升。驛城區調味品、專用車及零部件,遂平食品加工,西平服裝、畜牧機械,上蔡制鞋,汝南電動車,平輿防水、戶外休閑、皮革,新蔡食品藥品、先進廚電家具等特色產業集群,在天中大地如春筍般崛起。
“我們將守護好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,奮力在中部地區崛起中拼爭一流,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?!瘪v馬店市委書記陳星說。
【紅色傳承】
駐馬店市行政服務中心主任姚超參觀竹溝革命紀念館后留言:
“這是一次深刻的紅色洗禮和革命傳統教育,我們要學習革命先烈艱苦奮斗、無私奉獻、自強不息的精神,永葆共產黨員的本色,把弘揚紅色文化與激發工作熱情結合起來,為促進駐馬店高質量跨越發展積蓄奮進力量?!?/p>
古村新景一脈紅
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振杰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曉靜
沿高速公路“打卡”濮陽,“紅色”歷久不褪:“將軍渡”里聽濤聲,劉鄧大軍強渡黃河、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回音響徹至今?!爸性t都”單拐則是特殊的一個。
昔日的“中原紅都”單拐蝶變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教育基地。劉志洋攝
單拐村地處濮陽市清豐縣雙廟鄉,曾是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政治、軍事指揮中心,如今這里建成了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紀念館。
青磚灰瓦的低矮土屋,有著北方村落的傳統布局。中共平原分局辦公室舊址、冀魯豫軍區司令部舊址就掩藏其中,鄧小平上馬踩過的青石干干凈凈,宋任窮栽下的石榴樹又發了新枝。相對考究的一棟房子是單拐村的陳氏祠堂,也是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第一兵工廠,見證了我軍兵工史上第一門大炮的誕生。
這座紅色歷史厚重的紀念館,濃縮著幾代單拐人賡續的紅色血脈。
1944年8月,隨著抗日戰爭形勢的發展,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決定將指揮部前移。曾在中共冀魯豫區黨委工作過的單拐人陳平,得到消息后激動地寫下引薦的“保條”。同年9月,冀魯豫分局和冀魯豫軍區機關落戶單拐。陳平和父親陳篤之動員單拐村群眾為部隊騰房、籌款、捐糧,說服族人把陳氏家族祠堂作為兵工廠駐地。
2017年,清豐縣實施單拐革命舊址綜合提升工程時,單拐村村民韓喜珍為了配合革命舊址的維修、開發,她頂著母親的不理解,率先同意搬出老宅。韓喜珍說:“建革命紀念館是大事,舍了‘小家’,俺不后悔!”
一脈相承的“紅”,又引來銳意進取的“新”。站在紀念館大門前眺望,高聳的攀巖場盡收眼底。搶抓國家實施奧運項目跨界跨項選材的機遇,緊跟濮陽雜技體育融合創新發展的新路子,單拐革命舊址的“隔壁”崛起我國首個極限運動基地。中國極限運動大會、全國滑板錦標賽等重量級賽事在這里舉行。
【紅色傳承】
革命后代和喜平:
從云南來到清豐,只為追隨我父親和慶祿的抗戰足跡,親手將他的勛章、證件捐贈給他的老家。無論是身在外地的清豐人,還是居住家鄉的鄉親,都為老家有一個承載革命前輩英雄事跡的紅色基地而激動和自豪。
濮陽媒體人袁冰潔:
回望烽火歲月,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與冀魯豫邊區軍民的錚錚鐵骨和赤膽豪情,好像依然在眼前閃現。